肥礦白莊煤礦機修中心:創新是過硬黨支部的“第一引擎”(肥礦集團白莊煤礦領導班子)
通訊員 張宏新
山東能源肥礦集團白莊煤礦機修中心黨支部聚焦創新創效,深挖內潛在“增”字上下功夫,創新創效在“降”字上做文章,激活了“紅色引擎”,一增一降年創效4000多萬元,成為山東省屬企業首批過硬黨支部示范點。
創新是時代最顯著的特征,過硬黨支部建設離不開創新。白莊煤礦機修中心黨支部充分發揮黨員先鋒模范和黨支部戰斗堡壘作用,高舉“增降”創效大旗,增效益,降成本,實現了“大型設備零投入、安全生產零事故、落實工作零借口”的業績。白莊礦機修中心黨支部書記、廠長謝海雷:機修廠天天跟各種廢料、各種機械故障打交道,可以說是企業節支降耗的關鍵環節,我們支部就是以黨建項目化管理攻克一道道難題,鼓勵黨員擔當作為,打造黨員創效品牌,以項目的轉化創效率檢驗黨支部工作成效。
黨員就是一面旗幟。作為創新創效的主戰場,為增加經濟效益,黨支部開展了“增本領、增范圍、增項目”三增活動。多形式開展技術比武、崗位練兵競賽,黨員自覺與員工結對,使車間崗位成為學知識、練絕活的陣地,提高了技術人員維修技能;通過聯系廠家來礦培訓、派人外出“偷”師學藝,成功引進熱噴涂等工藝,減少外委投入200萬元,大幅提升機械設備中軸類零件維修質量。成立了黨員創新工作室,黨員帶頭出主意、想辦法,攻克技術難題,研發了皮帶截割機等創新項目20余項,年度創新創效600多萬元。維修能力不斷增強,電機維修能力由原來的125kw提高到500kw,機組維修能力由150kw提高到1130kw。由原來的簡易維修,擴展到現在對大型綜掘機、綜采機組、皮帶機的自主維修。“現在我一個人操作,幾分鐘就修好一根鋼帶,一個月輕輕松松能修復1300多條,咱自己的土設備一點都不比買的差。”負責操作的托輥維修組組長李月春語氣中透著自豪。
黨支部針對改革重組、人員分流,資金短缺的實際,實施降外委、降成本、降勞動強度“三降”舉措,加大了修舊利廢、自制加工力度,廣泛開展了獻言獻策、小改小革活動,確保金點子真正變成真金子。黨員李儲青、許金華帶領員工,利用廢舊材料自制了立柱裝柱機、拆柱機等;黨員孔德鑫、梁衍國自制了道釘制作專用模具等。研制了W鋼帶整形機,其中采用的電機、減速機、齒輪等均為廢舊淘汰設備或配件,僅投入使用一個月,就成功修復W鋼帶1300條,既有利于定置化管理,又減少了支護材料費用支出。積極研究自動上料機器人,降低了人工上下料過程中的體力消耗,減輕了勞動強度。成績都是奮斗出來的。機修中心黨支部不斷加強思想引領,擴大創效范圍,激發工作激情,每月減少外委費用30多萬元,節約新材料投入15萬元,實現年度降本增效4000多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