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報》報道衢江區“五種模式”解鎖鄉村共富密碼(衢江區美麗鄉村)
12月17日,《浙江日報》刊發《衢江區“五種模式”解鎖鄉村共富密碼》一文,點贊衢江區聚焦抓黨建促鄉村振興,向縱深推進“一鎮一產業、一村一品”建設,打造清水魚、跑步雞、壽光菜、共富菇、宿集化等五種助農共富模式,不斷將組織優勢轉化為強村富民發展優勢,推動農民增收、鄉村發展。
△2024年12月17日《浙江日報》截圖
“這一條清水魚生產線已經建好12個魚桶,放養了第一批一萬多尾鱸魚苗,預計商品魚將在明年春節期間上市。”日前,在衢州市衢江區后溪工廠化循環水養殖項目一期下棠基地,浙江事智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技術負責人潘婷介紹,基地占地面積117畝,建有9個生產車間,公司以現代化漁業養殖技術養殖清水魚,可年產清水魚3000至5000噸。
后溪鎮下棠村地處江山港畔,水資源、土地資源豐富,但受產業結構單一、村民外出務工等因素影響,集體經濟收入并不樂觀。2023年,在衢江區委組織部及鎮黨委的牽頭下,后溪鎮依托黨建聯建機制,通過“農業龍頭企業 村集體 農戶”的合作經營模式,在下棠村、赤山口村、張村村、菖蒲垅村等村引入建設總投資約20億元的工廠化循環水清水魚養殖基地和企業生物技術中心,由浙江事智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投資建設并負責后期運營,打通育種、養殖、加工、銷售全產業鏈。
“利用工廠化循環水養殖清水魚主要是解決養殖的標準化、規模化問題,一個直徑6米、深1.5米的魚桶可養殖3000尾至5000尾魚苗,可滿足高密度、高產量、高質量、短周期的水產養殖需求,系統采用數字化管理,對水質以及魚的生長過程進行全過程溯源。”后溪鎮黨委書記鄭利剛介紹,項目全部投產后,可長期提供200余個就業崗位,通過土地集中連片流轉,每年可為村集體增收400余萬元,公司每養殖一噸清水魚,將給村集體分紅不少于100元。“目前,項目已帶動100多個村民在家門口就業,每戶增收超過1萬元。”
除了探索工廠化循環水養殖清水魚,實現“村村有分紅”,衢江區還打造了“戶戶有收益”的跑步雞、“人人有工作”的壽光菜、“家家有收入”的共富菇和“時時有收入”的宿集化等其余4種助農共富模式,全面激活鄉村振興新動能。
位于黃壇口鄉茶坪村“日夕山中”民宿,連日來吸引一撥又一撥來自杭州、上海的年輕人入住。“民宿自去年10月正式運營以來,游客絡繹不絕,去年營收近30萬元。”“日夕山中”民宿負責人、茶坪村鄉村宿集長吳玉快介紹。
針對像黃壇口鄉這樣的山區鄉鎮村莊資源碎片化變現難的問題,衢江區積極盤活農村閑置宅基地、農房等資源,引進西坡集團、睿達文旅等知名主體,因地制宜打造精品宿集,從品牌建設、業態培育、鏈條完善、服務提升、人才招引等方面發力,集中要素推動宿集產業市場化發展。目前已在黃壇口、高家、蓮花、峽川等多個鄉鎮開展打造,實現村村有民宿、時時有游客,走出以鄉村旅游激活三產融合發展的振興之路。
“近年來,衢江區聚焦抓黨建促鄉村振興,向縱深推進“一鎮一產業、一村一品”建設,打造清水魚、跑步雞、壽光菜、共富菇、宿集化等五種助農共富模式,今年上半年,全區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絕對值16630元,增幅9.1%,排名全市第一。”衢江區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表示,接下來,將繼續調整優化產業布局,不斷將組織優勢轉化為強村富民發展優勢,持續打造農民增收、農村發展新引擎。
來源丨浙江日報
編輯丨葉軻涵
一審丨余慧仙
二審丨舒勤
三審丨徐芳
溫 馨 提 醒
由于微信修改了推送規則,沒有經常點“在看”的,會慢慢收不到推送。如果您還想看到我們發布的權威信息,請將“衢江發布”加為星標,每次看完后別忘記點下“在看”和“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