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建園地】這所大學只存在了8年多,有著頂級的師生陣容!
曾經有一所大學,它雖只存在了8年多,卻仍在多年后被人們追憶、探尋。它就是西南聯(lián)合大學。
西南聯(lián)合大學誕生于抗戰(zhàn)的炮火之中,是一所由北大、清華、南開三所大學組成的臨時大學。在飛機轟炸的險境中,西南聯(lián)大多位老師堅持教書育人,成就了中國高等教育史上的一段傳奇。
老師們經歷了怎樣的艱難歲月?又是何種精神力量支撐著他們?
本文帶您一起回顧那段崢嶸歲月……
01
在昆明西北部的一片綠蔭之中,矗立著一座紀念碑。短短千字碑文,記錄了西南聯(lián)大的創(chuàng)建歷史。
1937年,侵華日軍發(fā)動七七事變,全民族抗戰(zhàn)爆發(fā)。為保留教育科研的火種,1937年11月,輾轉千里,內遷長沙的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和南開大學合并組成長沙臨時大學。
但沒過多久,長沙城屢遭空襲,剛剛成立的長沙臨時大學被迫再次西遷。
1938年4月,長沙臨時大學確定留在昆明扎根、辦學,改名為國立西南聯(lián)合大學,即赫赫有名的西南聯(lián)大。
1938年5月4日,學校開課。西南聯(lián)大由三校校長蔣夢麟、梅貽琦、張伯苓任常務委員,其中由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主持校務工作。
學校成立之初,條件十分簡陋,教室里甚至連桌子都沒有。但老師們非常敬業(yè),學生的學習勁頭也很足,師生們一起篤定地追求著學問。
這間西南聯(lián)大原教室建于1939年,屋頂是簡陋的鐵皮
02
這里有著頂級的師生陣容。
西南聯(lián)大當時集中了中國最頂尖的教授和專家學者,如陳寅恪、馮友蘭、朱自清、聞一多、錢鐘書、沈從文、吳晗、錢穆、費孝通、羅隆基、潘光旦、賀麟、陳岱孫、王力、吳宓、梁思成、金岳霖,以及理工科著名科學家饒毓泰、吳有訓、吳大猷、華羅庚、陳省身等等。
西南聯(lián)大部分教師合影。前排左三為蔣夢麟,前排右三為梅貽琦。
1940年,西南聯(lián)大中文系教授在昆明。(左起:朱自清、羅庸、羅常培、聞一多、王力)
如此“奢華”的師資陣容更是培養(yǎng)了大批英才。西南聯(lián)大8年,學生有8000多人,畢業(yè)生約4000余人。其中,有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李政道,八位包括趙九章、鄧稼先、郭永懷等在內的“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以及100多位兩院院士,多位為民族獨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英勇獻身的革命英烈。
“一二·一”運動四烈士
西南聯(lián)大學生在上課(來源于西南聯(lián)大博物館)
當時,由于日本飛機頻繁轟炸,加之戰(zhàn)亂帶來的貨幣貶值、通貨膨脹,老師們的生活每況愈下。
在困頓的歲月中,在那個艱難的年代里,他們始終沒有放棄的,是精神上的昂揚。師生們精誠團結,讓西南聯(lián)大成為救亡圖存的精神高地。
抗戰(zhàn)期間,聞一多教授在西南聯(lián)大執(zhí)教時,因生活所迫,不得不掛牌刻制圖章。
蒙自環(huán)境不惡,書籍亦可敷用。近方整理詩經舊稿。秉性積極,對中國前途只抱樂觀,前方一時之挫折,不足使我氣沮,因而坐廢學問之努力也。
——選自聞一多給友人張秉新的信
(注:蒙自,位于昆明南部。1938年5月至8月,西南聯(lián)大文法學院設在蒙自。)
我想,幸福的條件有兩個。一個是你必須覺得個人前途是光明的、美好的。另一方面,整個社會的前景也必須是一天比一天更加美好。兩個條件在我上學的時候恰好同時都有。當時正是戰(zhàn)爭年代,但我們直覺地、模糊地,又非常肯定地認為,戰(zhàn)爭一定會勝利,勝利以后一定會是一個非常美好的世界,一定能過上非常美好的生活。所以那時候雖然物質生活非常之苦,可是覺得非常幸福?!?/p>
——本文摘自《上學記》、何兆武訪談
在那段風雨如晦的日子里,戰(zhàn)爭風云之下,民族存亡之際,條件惡劣,衣食不足,但無懼無畏的師生們,只為救國,無問西東,很多人甚至為之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隨著抗戰(zhàn)勝利,1946年7月,西南聯(lián)大宣告結束,三校各自北歸復校。
如今,西南聯(lián)大走進了歷史,卻永遠留存在了中國人的精神世界里。
位于云南師范大學校園內的西南聯(lián)大舊址
來源:CCTV國家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