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紅色名村建設賦能鄉村振興(以紅色文化引領鄉村振興)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紅色資源是最寶貴的精神財富,要用好紅色資源,賡續紅色血脈。江西省蓮花縣是井岡山斗爭時期的“全紅縣”,是秋收起義的策源地和引兵井岡的決策地,是中共湘贛省委、省蘇維埃政府的誕生地。近年來,堅持以黨建為引領,深入挖掘紅色資源,因村制宜、逐村施策建設紅色名村,激活鄉村振興內生動力。目前,已打造32個主題鮮明的縣級紅色名村,其中3個入選中組部紅色美麗村莊試點村,6個入選省級紅色名村。
以強基為引領,建強紅色名村建設組織體系。黨的力量來自組織,組織嚴密是黨的光榮傳統和強大優勢。緊密結合紅色名村建設實際,以提升組織力為重點,突出政治功能、政治屬性,推動基層黨組織全面進步、全面過硬。健全經常性推動機制。嚴格落實主體責任,將紅色名村建設納入基層黨建述職評議考核內容,從頂層設計上統一謀篇布局。逐村編制實施方案,明確目標任務、進度安排等細則。推動基層黨建“三化”建設提質增效。將“王佐支部”蘊含的新時代現實價值與基層黨建“三化”建設總體要求緊密結合,創新開展新時代“王佐支部”創建活動,有力推動紅色名村成為黨建“三化”建設示范村。完善村干部隊伍建設機制。選優培強村兩委班子,完善激勵機制,制定村干部績效管理考評辦法,充分調動積極性創造性。
以鑄魂為導向,創新紅色文化傳承弘揚機制。立足村莊特色,深入挖掘紅色史料,講好紅色故事,強化遺址遺跡保護,讓紅色文化看得見、記得住、傳得下。保護與傳承并重。推進全縣紅色保護利用的統籌規劃、連片保護、整體展示、示范引領,修繕一支槍紀念館、甘祖昌舊居等紅色舊址,收集整理紅色故事,建設村級紅色陳列室、村史館。標準與特色齊備。圍繞紅色名村建設規范要求,選取第一批紅色名村建設試點村,完善建設標準,形成既有統一模式,又有各自特色的紅色名村建設新格局。點線與片面集聚。著力推進“一課一景”工程,研發紅色黨課,建設紅色景點。構建以甘祖昌干部學院為龍頭、特色紅色教育基地為支撐、重大紅色歷史行經路線為脈絡、紅色名村為載體的立體式紅色教育體系,吸引省內外黨員干部來蓮接受黨性教育。
以賦能為內涵,探索黨的基層陣地資源整合。以紅色名村為切入點,探索推進黨的基層陣地資源整合,切實打通服務凝聚、宣傳教育、組織動員黨員和群眾的“最后一公里”。構建多功能服務平臺。積極整合各部門資金項目資源及基層黨建示范點、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等陣地資源,推動紅色村建設效益最大化,構建集黨建、紅色名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社區服務等為一體的多功能平臺。做實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文章。堅持將紅色名村建設作為助推鞏固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重要路徑進行探索與實踐,以紅色培訓為切入點,重點打造沿背紅色培訓小鎮等一批紅色旅游點,構建集“學吃住行游購娛”于一體的紅色產業鏈條,帶動群眾和村級集體經濟持續增收。持續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大力發展紅色研學、鄉村旅游等多種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模式。
以提質為路徑,深化鄉村長效管護機制。堅持將傳承紅色基因轉化為村黨組織帶領村民改善農村生產生活設施、打造安居樂業紅色美麗家園的生動實踐,實現鄉村組織振興和生態振興兩促進、雙提升。推進村莊規劃科學化。堅持統籌推進、多規合一,對全域鄉村空間形態、產業布局等進行全面規劃,形成以美麗鄉村建設總體規劃為框架,紅色名村建設規劃、歷史文化村落保護利用規劃等相互銜接的規劃體系。推進鄉村建設實效化。將紅色名村建設與美麗鄉村建設行動緊密結合,深入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五年行動,逐步從“擺脫臟亂差”向“追求鄉村美”轉變。推進基礎設施均衡化。結合部分紅色名村地處偏遠、基礎較弱的實際,不斷提升水電道路、通訊網絡等基礎配套,完善文體廣場、農家書屋等公共服務項目。
以增效為目標,健全鄉村基層治理體系。堅持把紅色名村建設與基層治理相結合,健全村黨組織領導下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劃網格,實現服務面對面。堅持黨建引領網格化治理,根據紅色名村具體村情,劃分網格責任區,在網格上建立黨建服務點,制定常態化入戶走訪、“點對點”聯系幫扶等制度。強機制,引領文明新風尚。以開展黨史學習教育為契機,修訂完善新時代村規民約,建立道德紅榜評選機制、家風傳承長效機制,家風民風鄉風更加向善向好。建載體,法治深入群眾心。成立普法宣傳隊,聘請法治輔導員,選派律師、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到行政村擔任法律顧問,為村民提供便捷高效的法律服務。
(來源:中國組織人事報)